
昨日论「丁」,我们深味了心火中那盏长明之灯的温煦与安定。
今日,我们顺天干之序,迎来一个至为厚重、承载万物的字—「戊」。 此字简体繁体相同,皆为「戊」。
它位居第五,是天地之数的中点,更是五行中「土」的象征,与我们中医的「脾胃」之官有着深刻的呼应。 学生问:您昨日讲“丁”火如灯烛,需内守。
今日这“戊”字,《说文》释为“中宫”,在五行属土。
这“土”在人体中应脾胃,为后天之本。这“戊”字的字形,是否也暗合了脾胃“运化万物”的功能呢? 答:由火生土,乃自然之理。
「戊」字所代表的,正是我们人体内那座化生万物、滋养四方的「中宫」—也就是我们的脾胃。
这个字的字形演变里,藏着脾胃功能的全部秘密。 一、字源探幽:威猛的斧钺与守护的中宫 1. 甲骨文里的“斧钺”之形:甲骨文的「戊」字,像一把长柄、宽刃、威猛的斧钺类兵器。
这种兵器在古代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,用于征战与守护。
2. 《说文解字》的哲学升华:《说文解字》曰:“戊,中宮也。
象六甲五龍相拘絞也。
戊承丁,象人脅。”
这里的解释非常深刻。
它说“戊”位居“中宫”,这是五行学说赋予它的新角色。
字形则像“六甲五龙”相互缠绕拘绞,描绘的正是那股错综复杂而又凝聚中心的力量。
从征伐的斧钺,转变为守护中宫的厚土,这个演变本身就体现了从“攻”到“守”,从“破”到“立”的哲学思想。 二、字理入医理:脾胃如戊土,运化如斧凿 这个字源的智慧,与中医的脾胃学说丝丝入扣。 “斧钺之形”与“胃主受纳腐熟”:
斧钺有何功用?
劈开、破碎。
这正对应了胃的“腐熟水谷”功能。
我们吃进去的食物,就像待劈开的木材,需要胃这把“斧钺”对其进行初步的分解、磨碎(物理消化)和腐熟(化学消化)。
胃气充足,则这把“斧钺”锋利无比,消化能力强健;
胃气不足,则斧钝力微,便会出现食积、纳呆、脘腹胀满。 “中宫之位”与“脾主运化”:“戊”位居中宫,五行属土。
在人体,这个“中宫”就是我们的脾胃,它们位于中焦,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。
《内经》将脾胃喻为“仓廪之官”,如同国家的粮仓和物流总中心。
脾主运化,就是将胃腐熟后形成的食糜(水谷精微),像中央调度一样,输送至全身,化生气血津液。
这正体现了“中宫”滋养四方的特性。 “守护之力”与“四季脾旺不受邪”:
斧钺用于守护疆土。
在人体,脾胃属土,土能生万物,亦能御外邪。
《金匮要略》言:“四季脾旺不受邪。”
意思是脾胃功能强健,就像国家的边防稳固(斧钺在握),外邪(风寒暑湿燥火)难以入侵。
反之,脾胃一虚,则百病由生。 三、经典印证:得谷者昌,失谷者亡 《素问·平人气象论》说:“人以水谷为本,故人绝水谷则死。”
这深刻指出了脾胃(戊土)作为“后天之本”的决定性作用。
李东垣在《脾胃论》中更是将这一思想发挥到极致,认为“内伤脾胃,百病由生”,治病首重调理中气。 四、临证体悟:持戊土之斧,开气血之源 在临床上,我对“戊”字的体会尤为深刻,它指导着我治疗众多内伤杂病。 1. 诊法体悟:
察舌:舌中部属脾胃。舌苔的厚薄、腻腐,直接反映了胃(戊土之斧)的腐熟功能及食浊的多少。
按脉:右关脉候脾胃。
右关脉滑实,多为食滞胃脘;
右关脉虚弱,则是脾胃气虚。
2. 治法方药:
对于饮食积滞,胃脘痞满,舌苔厚腻者,我常用《伤寒论》的承气汤类,或保和丸加减。
这好比是磨利胃这把“斧钺”,助其劈开积滞,通降腑气。
此乃“以通为补”。而对于脾胃虚弱,倦怠乏力,食少便溏者,我则用《伤寒论》的理中丸或四君子汤打底,培筑“中宫”之土。
这如同巩固城防,充实粮草,让脾胃这个“中央”有能力去滋养四方。 总结一下:
可见「戊」字,从威猛斧钺的攻坚之力,演化为守护中宫的厚德之土,完美诠释了中医理论中“胃主受纳腐熟”的攻伐之性与“脾主运化”的守护滋养之能。
它告诉我们,脾胃既是消化食物的“利器”,也是抵御外邪的“屏障”,更是化生气血的“源泉”。
临证时,或消导以利其斧,或温补以厚其土,
总以恢复这“戊土中宫”的斡旋之力为要务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专业股票配资网站,网上配资账号,我国合法的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