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昨日论“辛”,我们领略了金气如刀、开通郁结的锐利之性。
今日,我们顺天干之序,探讨一个至为深邃、关乎生命本源的字—“壬”。 此字简体繁体相同,皆为“壬”。
它位居第九,是五行中“水”的象征,在中医理论中,它与肾、膀胱及生命的先天之源紧密相连,代表着闭藏中蕴含生机的巨大能量。 学生问:昨日讲“辛”味如金刀,能开通郁结。
今日这“壬”字,《说文》释为“位北方,阴极阳生”,象人怀妊之形。
这至阴至寒的“水”行,如何又能蕴含生机,成为我们生命的“先天之本”呢? 答:由金生水,乃气机敛藏归根之果。
“壬”字所揭示的,正是宇宙间“阴中含阳,静中寓动”的至理。
它看似至阴,实则孕育着新一轮生命循环的起点,这正是我们中医“肾为先天之本”的哲学根基。 一、字源探幽:承担与孕育的生命重任 1. 甲骨文与金文中的“纺锤”或“怀妊”:“壬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,形似一个中间加粗的纺锤,或说像一个怀孕的妇人,腹部隆起。
无论是纺锤的“承”重转动,还是妊娠的“妊”养生命,其核心意象都是“承担”与“孕育”。
《说文解字》亦采纳此说:“壬,象人褢妊之形。”
2. 《说文解字》的哲学定位:
《说文解字》进一步将其哲学化:“壬,位北方也。阴极阳生,故《易》曰:'龙战于野。’战者,接也。象人怀妊之形。”
它明确指出“壬”对应北方、属水,此时是阴气达到极致,但阳气已开始悄悄萌生(阴极阳生)的微妙时刻。
这就像冬至,虽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,但太阳的直射点已开始北归,阳气已然萌动。 二、字理入医理:肾藏精,主水,寓元阳 这个字源的智慧,完美诠释了中医“肾”的复杂功能。 “怀妊之形”与“肾藏精,主生殖发育”:
妇人怀妊,孕育着新的生命。
这直接对应了肾“藏精”,主司生长、发育与繁殖的功能。
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,就像母亲腹中的胎儿,是生命最原始、最根本的物质与能量来源,决定着人一生的生长壮老已。
这正体现了“壬”水作为生命源头的含义。
“阴极阳生”与“肾寓元阳,为五脏之根”:
“壬”位北方,阴极阳生。
这深刻揭示了肾的生理特性:肾为水脏,本体属阴(肾阴),但其中却蕴藏着命门之火(肾阳),这团火是人体一身阳气的根本(元阳)。
《医贯》有云:“五脏之真,惟肾为根。”
正是这水中之火,温煦着全身脏腑,推动着一切生命活动。若只见其水(阴),不见其火(阳),便不解“壬”字真义。
“承担之任”与“肾主水液”:纺锤的承重,象征着肾在水液代谢中的“主持”作用。
《素问·逆调论》言:“肾者水脏,主津液。”
全身的水液代谢,其本在肾,其标在肺,其制在脾。
肾阳的蒸腾气化,如同大地深处的热能,将水液清者上归于肺布散周身,浊者下输膀胱排出体外。
此乃“壬”水周流不息之象。 三、经典印证:肾者,作强之官,伎巧出焉 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称肾为“作强之官,伎巧出焉”。
这里的“作强”指体力充沛,“伎巧”指智力聪慧。
这看似与“水”的润下、闭藏之性无关,实则正源于肾中精气(即“壬”水中所蕴藏的生机)的充盈。
精足则髓海得充,筋骨强壮,智慧过人。 四、临证体悟:固壬水之根,调阴阳之平 在临床上,调治“壬”水(肾)是治疗根本性、虚损性疾病的法门。 1. 诊法体悟:
察舌:舌根属肾。
舌根苔的剥脱或光红,常提示肾阴虚;
舌根苔滑润、舌体胖大,则多属肾阳虚,水湿不化。
按脉:
左尺、右尺脉分候肾阴肾阳。
尺脉沉细无力,多为肾之精气亏虚。
2. 治法方药:
对于肾阴虚,腰膝酸软,眩晕耳鸣,五心烦热者,我常用《小儿药证直诀》的六味地黄丸加减,滋填肾阴,如同为将枯的生命之井注入清泉(补其阴水)。
对于肾阳虚,畏寒肢冷,腰膝冷痛,夜尿频多者,我则用《金匮要略》的肾气丸或《景岳全书》的右归丸加减,温补肾阳,益火之源。这便是拨动“壬”水中那团萌动的阳气,使其焕发生机(助其阳火)。
对于肾精亏虚导致的发育迟缓、早衰、不孕不育,我常以《景岳全书》的左归丸等填补精髓之品,这正是在固护“壬”水作为生命之源的根基。 总结 可见“壬”字,从怀妊的孕育之象,到阴极阳生的哲学思辨,深刻揭示了中医理论中“肾藏精,主水,主生殖发育”以及“肾寓元阳,为先天之本”的核心思想。
它告诉我们,生命的根基在于那看似沉静闭藏的“水”中,所蕴含的无限生机。
临证时,或滋其阴,或温其阳,或填其精,总以固护这“壬水”之根为要务,方能令人体这棵生命之树,根深叶茂,源远流长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专业股票配资网站,网上配资账号,我国合法的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