粟裕指挥的诸多战役,在军迷圈中广为人知。粟裕,一代杰出的大兵团作战指挥家,他的名字与无数经典战役紧密相连。然而,有一场战役,或许是因其发生在解放战争后期的大进军阶段,或许是因其追击国民党逃敌的属性,亦或是由于战役历时短暂,许多军迷对此的了解尚显不足,既不够深入,也不够全面。
这是粟裕指挥的郎广战役。
郎广战役虽不及粟裕指挥的七战七捷、莱芜、孟良崮、豫东、淮海等战役声名显赫,然而其独特之处却尤为突出,至少有三点足以令人称奇赞叹。
“请总前委批准”令人惊叹。
百万雄师成功跨越长江天险之后,原先由上总前委制定的作战指导方针明确指出:“在战术运用上,务必坚持稳扎稳打的原则,确保战斗的组织性和准备工作到位,同时警惕轻敌情绪,避免盲目行动”。
“一旦我军全线渡江,必将令敌人陷入混乱。特别是南京上游的机动兵力既少又弱,我们应趁登陆胜利之威,迅速向敌人纵深挺进。如此一来,不仅能使敌人无暇调整阵线,还能进一步加剧其混乱,实现分割与包围。”
战局的发展果真如粟裕所预料。南京、镇江、芜湖等地的敌军纷纷溃逃,其中四个军分别退向上海和浙赣线,另有七个军沿着京杭公路及其周边地区撤退至杭州。
“勇追穷寇,勿效学霸王”,此言深得战场感知敏锐的粟裕之心。他深知,唯有果断决策,把握稍纵即逝的战机,方能取胜。在渡江战役中,集团被指定由谭震林指挥,而粟裕则亲自执掌东集团。于是,他果断向中集团的第7、第9两个兵团下达指令,要求他们迅速与东集团协同,形成东西夹击之势。同时,粟裕强调,对进部队应具备广泛范围、灵活穿插、大胆迂回的作战思维,绝不可被小股敌人所阻挠,务必把握时间,迅速围追堵截敌军。
此刻的粟裕,正指挥若定,一边部署着作战任务,一边在4月22日的17时向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紧急上报:“本部各部队已按照既定部署展开行动,请7、9兵团立即遵照此电文执行,并恳请总前委予以确认和批准。”
粟裕的电报言辞简练、直截了当、决策果断。在某种程度上,这样的表述与向上级请示汇报的常规内容和语气相去甚远。尤其是“请总前委追认批准”这一表述,颇具深意。事实上,这比粟裕过去向中央军委的“大胆直言”更具分量。因为它不仅涉及一般性的独断专行,也不仅限于一般性的先斩后奏,更进一层的是,它还要求“总前委追认批准”。这实际上是在要求总前委默许并认可其行动。若仅从字面解读,甚至可以感受到一丝“迫使总前委同意”的意味。
总前委军事民主令人赞叹。
关于粟裕果断行事和“先斩后奏”的做法,尤其是他提出的“请求总前委事后追认批准”,陈毅和邓小平又是如何权衡并作出回应的呢?
陈毅与邓小平在接到粟裕的电报后,经一番彻夜研讨,随即在凌晨2时迅速向粟裕及张震回电:“赞同你们的部署安排,期盼7、9兵团能迅速恢复东西方的联络”。
显而易见,陈毅与邓小平在处理粟裕关于“请总前委追认批准”的请求时,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民主精神,彰显了他们宽广的胸怀与非凡的气魄,同时体现了对战机把握的敏锐意识。他们不仅对粟裕毫无责备之意,反而在接到电报的瞬间便开始研究,并迅速作出回应。
观察可见,粟裕于22日17时发出电报,而陈毅与邓小平则于次日凌晨两点予以回复。电报的发送与接收,涉及来回传递、翻译以及递送等多个环节。在通信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,此类过程通常耗时约一天。然而,此次粟裕与陈毅、邓小平的电报往返,全程竟仅耗时7小时。
通过这通电报的来回传递,我们得以窥见那一代将领对战争的敏锐感知,对敌情的深刻洞察,以及应对各种情况时的迅捷与高效。这种精神确实令人由衷地敬佩与赞叹!
三是歼敌速度与数量令人惊叹。
凭借粟裕的果断决策与迅速行动,成功把握住了稍纵即逝的战斗机遇。因此,在我军东、中集团东西夹击的攻势下,敌人5个军共计8万余人的部队,瞬间陷入了重围,被我们牢牢锁定在郎溪、广德地区。
仅仅一日有余,国民党方面的这五支军队及八万余人便遭遇全军覆没。
在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中,论及作战效益之显著、作战进程之迅速,非莱芜战役与辽西会战莫属。莱芜战役中,华东野战军在短短两天多的时间里,便将李仙洲集团5.6万余人予以歼灭;同样地,辽西会战亦在两天多的激战之后,将廖耀湘兵团的10万之众悉数消减。
在解放战争的后期,我们迎来了大进军阶段。尽管这个阶段的作战强度无法与战略防御、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阶段相提并论,但无论如何,短短一天多的时间里,我们便一举歼灭了国民党5个军共计8万余人。这样的作战效率与效益之比堪称高明,实乃经典之作,令人赞叹不已。
至关重要的是,若不将这八万余名敌军围困并彻底消灭,任其逃往上海或杭州,无疑将大大增加我们攻占上海、杭州的难度与压力。
配资专业股票配资网站,网上配资账号,我国合法的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